制約民校發(fā)展的不是人才,而是收費
時間: 2017-06-14 作者:南方教育時報 曾志 何小西 閱讀次數(shù): 2919編者按:民辦學校如何更快更好地發(fā)展?深圳市遠恒佳教育集團董事長宋遠標先生接受了《南方教育時報》記者曾志、何小西的采訪,求解民辦學校的發(fā)展密碼。
對話緣起
他本是一名公辦學校教師,“為了辦一所理想的學校,毅然換了現(xiàn)在的身份”。
浸淫民辦教育17載,他對民辦教育的辦學環(huán)境有樂觀的期待,也有冷靜的思考。他認為,深圳民辦教育30多年發(fā)展,并沒有達到自己理想位置。在新一輪的國際教育洗牌中,民辦教育暫時也沒有占先機。他還指出,同北京、上海以及江浙等地相比,好的學校往往是民辦學校,唯獨深圳不是。原因是收費沒有放開,制約了人才的競爭和學校的發(fā)展。
他是深圳最有代表性的民辦教育人之一,擁有30多家辦學單位和上萬名師生。他相信,民辦學校完全可以辦出孩子、家長和社會喜歡的教育。
他的話
■ 在北京、上海以及江浙,我們會發(fā)現(xiàn)好學校大都是民辦學校,唯獨深圳不是,為什么?因為收費太低。
■ 未來的5年會是深圳民辦教育發(fā)展的一個機遇,民辦學校只有做出特色,提供高端、優(yōu)質的學位,才有出路。
■ 集團化辦學切忌盲目擴張,盲目擴張可能造成資金鏈斷裂,辦學質量也無法保證。
民辦國際教育未占有利先機
南方教育時報:近期,國家收緊公辦學校國際班,你認為這是不是民辦國際教育發(fā)展的機遇?
宋遠標:我認為,即使公辦學校不辦高中國際班,民辦學校想吃掉這個市場也不太可能。這要回顧深圳民辦教育的歷史。在上世紀90年代初期到2005年左右,深圳民辦教育還是比較混亂:學生生源不好,師資薄弱,辦學質量不好,經營也不好,深圳200多所民辦學校,沒有在國際教育上占據(jù)有利先機。
還有一個關鍵因素,就是深圳公辦學校太強勢,政府對公辦學校的扶持大,而民辦學校一直扮演公辦學校的補充的角色,沒有做到多元選擇、錯位發(fā)展。
2006年后,深圳民辦教育逐漸走向規(guī)范辦學。這段時間民辦學校學生群體發(fā)生了變化:一是接收了大批來深建設者子弟入讀;二是民辦學校經過前期的艱辛辦學,有了一定文化積淀和社會口碑。政府方面也出臺了一些扶持民辦教育的政策。但公辦學校的國際班,政府的財政投入大,發(fā)展迅速,師資和生源都非常優(yōu)秀。民辦學校國際班與公辦學校國際班的差距非短期能縮小。因此,民辦學校國際教育要得到家長的認可,還需要3—5年的時間。所以未來5年會是深圳民辦教育發(fā)展的一個機遇。
南方教育時報:民辦學校如何特色發(fā)展?在國際教育領域,民辦學校要實現(xiàn)“彎道超車”的途徑有哪些?
宋遠標:我覺得民辦學校要辦出特色,就需要高端、優(yōu)質發(fā)展。如果民辦學校也像公辦學校一樣,實行大班制,根本比不過公辦學校,而通過小班教學,提供優(yōu)質教育,就會走出一條新路。學校辦學質量提高了,就會吸引公辦學校的學生到民辦學校就讀,這樣公辦學位緊張的狀況也可以得到緩解。
民校要打造一流的國際教育,實現(xiàn)對公辦學校國際教育的“超車”,一是需要打造優(yōu)秀的師資隊伍,二是要通過建立科學的培訓機制,轉變教師的教學觀念。此外還需要科學的課程設置。哪些是國內課程、哪些是國際課程,哪些課程要動手操作、都要有一套科學的課程設置,這可以培養(yǎng)學生的動手能力、自我約束能力、抗壓能力。還要讓學生能夠走出去、到國外去學習、鍛煉。
要辦一流的國際教育,培養(yǎng)有國際視野、民族情懷的優(yōu)秀公民,還需要引進國際上先進的辦學理念,對接好國外國際學校好的經驗、優(yōu)秀的課程設置,保留國內優(yōu)良傳統(tǒng)的課程。另外,還需要通過廣泛的調研,了解家長的需求,以便更好地設計相應的課程。
良心辦學:教師工資約等于生均學費
南方教育時報:去年,寶安民辦教育協(xié)會成立,會上民辦老總們呼吁盡快放開收費和明晰產權,在您看來,民辦教育最理想的狀態(tài)是怎樣的?
宋遠標:當前制約民辦學校發(fā)展最大的問題不是人才等問題,而是收費。只有放開民辦學校收費,讓民辦學校發(fā)得出高薪,才能聘請優(yōu)秀教師,組建優(yōu)秀教師隊伍,進而實現(xiàn)教學質量的穩(wěn)步提升。在北京、上海以及江浙地區(qū),我們會發(fā)現(xiàn)好學校大都是民辦學校,唯獨深圳不是,為什么?因為收費太低。
有一種說法,有良心的民辦學校是,教師的月工資和一個學生一學期學費是相對應的,這有一定道理。我給你算筆帳:以50人的班級為例,假設每位學生一年學費收6000元,那么全班學費年總額30萬。按每班配備教師3名,如果收費的70%用于教師工資,就是21萬,教師年薪在7萬左右,除去吃住、社保等費用,老師到手的工資只有4千左右。
現(xiàn)實的情況是,民辦學校的運營還有很多支出:辦公費用等雜費支出占20%-30%,班級設備設施更新達10%。所以,低收費學校在第二年的投入里就無法添置設備實施及進行校舍維修等。如果按現(xiàn)行企業(yè)管理和民辦學校管理的規(guī)律,一般情況下,人員工資只能占收入的50%,那么老師的工資大概就在3千左右,而深圳民辦學校每學期學費低于3千元的約占60%。這些學校老師的生活狀態(tài)和職業(yè)幸福感就可想而知。
南方教育時報:除了收費問題外,在您看來,民辦學校自身需要在哪些方面改進?
宋遠標:民辦學校的發(fā)展除了希望從政府解除束縛,還要在自身方面進行改進。最重要的是,在辦學一段時間后,需要不斷地對自己進行重新定位,明確自己學校在所在區(qū)域的角色。
如何定位并改進?首先需更新教育觀念。從家長的年齡分布來看,我在1998年辦學時,面對的是60后、70后的家長,現(xiàn)在是80后家長,這些家長近80%都接受過高等教育,他們的教育理念有很大變化。從老師來看,現(xiàn)在應屆畢業(yè)老師都是90后,學生則是00后、10后,在這樣的情況下,必須更新教育觀念,才能順應時代要求。
為此,我們倡導 “以學生為主體”的教育觀。課堂就是讓學生能自我展示,開發(fā)思維,課堂上沒有標準答案,學生即使回答錯了,也不能批評學生,在這樣的課堂上,學生們可以自由碰撞,讓學生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
我們集團對老師的評價,無論你是什么學歷,全部通過學生的課堂和活動表現(xiàn)評價老師的業(yè)績。
其次,強化師資培訓。我們集團每年都做有關教師年齡結構的調查,發(fā)現(xiàn)低于30歲的老師比例接近50%,30—40歲接近45%,40歲以上10%不到。而且,據(jù)我所知,不光我們學校,整個深圳的民校都有這個壓力,30歲以下老師的比例相當大。
而在公辦學校,教師梯隊的年齡構成呈橄欖形,中間30—40歲占60%;新畢業(yè)生不到10%,40歲以上在20%—30%左右。
30歲以下教師太多,這對于一所學校來說是很危險的。一方面是這部分老師處在人生的分岔路,流動性比較強,另外一方面也說明這些老師都是“新手”,師資培訓的壓力很大。因此,我們集團中小學教科研中心和幼教中心,從業(yè)務培訓、考核標準上,對集團教師提供指導和評價。
集團化辦學將是發(fā)展趨勢
南方教育時報:您如何看待集團化辦學的影響?
宋遠標:我覺得集團化辦學將給深圳教育帶來積極影響。一是集團化辦學可以實現(xiàn)資源共享。比如我們通過集團聘請教研專家,他所研究出來的教學成果,就可在集團下的學校實現(xiàn)資源共享,而單個學校往往沒有足夠的財力聘請一些專家到學校做課題研究。二是集團化辦學在人財物上的調配性好,很多教學設備可以交叉使用。三是集團化辦學的抗風險能力強。在集團內,如果有一所學校虧損,可以通過其他學校彌補虧損。比如集團的高中虧損的話,初中是收支平衡,但小學就有盈余,就可以彌補高中辦學的虧損。否則,一旦資金鏈斷裂,辦學就無法維系。
南方教育時報:集團化辦學會不會造成集團內各學校辦學特色都一樣的情況?
宋遠標:這個不會,以我們集團為例,如標尚學校定位是滿足農民工子女的上學需求,而公明中英文則滿足的是中等收入水平的家庭的子女的上學需求,龍華中英文則滿足不選擇公辦教育的中高等收入水平的家庭的子女。雖然各學校的辦學理念不一樣,收費也不一樣,但學校與學校之間可以實現(xiàn)資源共享,比如在龍華中英文發(fā)展得比較成熟的經驗和做法,標尚學校就可以拿去直接用。
需要提醒的是,集團化辦學切忌盲目擴張,這可能造成資金鏈斷裂,辦學質量也無法保證;其次,集團學校之間老師工資待遇的差異化也是一個頭疼的問題,很多時候,可能要打親情牌才行。
事實上,民辦教育辦學者,自從以進入教育這個行業(yè),就認識到自己的責任,社會大眾應客觀看待民辦教育辦學者,不要以為民辦教育者辦學就是為了賺錢。
南方教育時報:長遠來看,民辦學校將來的組織形式會怎樣發(fā)展?特別是第一代創(chuàng)業(yè)者退休后,將是怎樣的傳遞?未來您考慮過讓自己的孩子來接班嗎?
宋遠標:我本來是一名公辦教師,為了辦一所理想的學校,毅然換了現(xiàn)在的身份。我們夫婦兩人當年辦教育除了出于對教育的熱愛,還有個原因是發(fā)現(xiàn)我們的孩子對當時的教育不感興趣。近20年的辦學實踐,證實了民辦學校完全可以辦出孩子、家長和社會喜歡的教育。我不想將集團變成家族企業(yè),而希望成立理事會,讓理事會來選擇學校的董事長、校長。這樣,未來的遠恒佳教育集團不屬于私人財產,而真正屬于社會。
深圳現(xiàn)有幾所民辦學校是通過基金會運作辦學,是國際上普遍采用的方式。這種辦學模式是民辦學校未來的一種發(fā)展方向。在這種辦學模式下,校長可以專心辦學,不用考慮辦學資金、設備設施的再投入。相對民辦學校的舉辦者來說,只需把教育質量搞好就行,辦學自主權也大。
我們遠恒佳的目標是打造百年老校,想通過一點一滴的積累,通過自己的努力,得到社會的肯定,也能給社會和家長交待。
關于他
宋遠標,深圳市遠恒佳實業(yè)有限公司董事長、黨總支書記,廣東省梅州市五華縣人,現(xiàn)為中國民辦教育家協(xié)會副會長、光明新區(qū)民辦教育協(xié)會會長。
集團下轄33個單位,形成了從幼兒園、小學、初中、高中教育、教育培訓、教育咨詢服務等現(xiàn)代教育產業(yè)體系。在教育生涯中,曾榮獲“中國十大杰出民辦教育家”、“深圳市先進教育工作者”等稱號。
注:本文刊載2015.6.26《南方教育時報》新論語“與100名校(院)長對話”專欄,原文鏈接:http://szjy.sznews.com/html/2015-06/26/content_3264159.htm